棋盘专题 研究报告 商业策划 可研论证 牌照申请 市场调研 规划咨询

X

行业

硬科技 互联网 大健康 新金融 文体娱 中国智造 传统转型 痛点发现 风口研究 深度分析 免费报告

投融

投融界 大家谈 看财经 招商引资 投资机构 热门项目 服务机构

数据

宏观数据 行业数据 资本数据 企业数据 图说数说

情报

企业 智库 城市 园区 商协会 排名榜单 初创新芽 独角兽

商道

创业创新 商业管理 领导力↑ 执行力↑

研究

棋盘专题 研究报告 商业策划 可研论证 牌照申请 市场调研 规划咨询 五年规划 园区规划 招商引资 政府课题 转型升级 上市咨询 企业战略 兼并重组 筹建申报 一带一路 军民融合 互联网+ 投融咨询

疫苗行业迈向寡头时代,安全问题能否不再失控?

2019-05-14 11:19:54棋盘网

222307

blob.png

从生产到接种,疫苗行业的矛盾体现在各个环节,所涉各方利益难统一。

疫苗从业者的紧张感,在去年7月长生生物疫苗被查出生产记录造假后,陡然加剧,先是国家药监局对全国45家疫苗生产企业进行风险排查,紧接着疫苗行业政策、法规的探讨喧嚣尘上。

紧绷的气息弥漫开来,源自一个文件,被疫苗业内称为“70号文”。

多位疫苗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这份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于2018年下半年的《关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的意见》中,直接提出“严格疫苗企业准入门槛”“发挥国有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主导作用”。

“向疫苗生产企业派驻检查员,加大巡查力度,强化日常检查。”在4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召集会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均派人参加,会议提出上述内容。

这被称为“疫苗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疫苗的管理,由此已经超过医药部门日常监管的范畴,上升为各部委联合关注的对象,这在以往不多见。

疫苗生产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从未像今天这般受到重视,成为亟待调整的对象。一场自上而下的疫苗行业整合拉开序幕。

2019年要推动疫苗行业重组整合。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见诸于各方。去年11月《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已提到,对疫苗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鼓励疫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一位不愿具名的疫苗企业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疫苗生产向大企业集中,便于落实国家的行业规划及政策,同时降低监管难度、提升监管效率,提升生产和质量的管理水平。

疫苗生产企业的数量会适当减少,会形成以核心企业、骨干企业为主的格局。

生产企业数量过多?

行业集中度不高,并不是医药领域的独有现象。

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皮革制品、木材加工、医药制造等多个领域,在2005年-2017年期间,集中度都有所下降。但对于行业集中度的调节,从未有如疫苗生产行业一样,受到监管方的格外重视。

国家药监局在去年7月23日-8月9日的风险排查结果显示,除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外,中国有45家疫苗生产企业,7家停产三年以上,38家正常生产。与5000家左右的药品生产企业相比,疫苗生产企业仅是其中一个不大的子板块。

这些企业支撑着中国疫苗绝大多数的生产供应。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年批签发量在5亿至10亿瓶/支。疫苗需要通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下称“中检院”)批签发后方可上市流通。2017年申请的50种疫苗,中国能自行生产46种。

国产疫苗品种基本覆盖发达国家疫苗上市品种。《2017年生物制品批签发年报》显示,2012年-2017年,每年的进口疫苗量仅占上市疫苗的5%以下,2015年到2017年所占比例又有所减低,仅占上市疫苗的2.1%-2.5%。

正因占比小,有疫苗外企的员工在被问及中国疫苗行业整合话题时,认为这并不大适合外企来谈。该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对外企来说,他们希望这个行业更加规范,有更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在中国,疫苗被分为一类和二类,一类疫苗免费接种,由财政支付;二类疫苗则由居民自费接种。国有企业是一类疫苗的供应主体,民营企业主要供应二类疫苗。2017年,签发上市的一类疫苗有20个品种,约计5.61亿人份,占上市疫苗的78.79%。

38家在运行的疫苗生产企业占了中国市场大部江山,全球市场则是葛兰素史克、赛诺菲、默沙东和辉瑞占据主导,这4家合计占全球疫苗市场的90%左右,呈现寡头竞争状态。以此对比,中国的疫苗生产企业数量偏多。

可疫苗生产行业,要减少到多少家企业才是适合的?

即便身处其中,从业者们也很难得出结论。保证产能、保证质量,是疫苗生产的关键,无论最后剩下多少家企业。

一位本土疫苗企业负责人判断,疫苗生产企业的数量会适当减少,形成以核心企业、骨干企业为主的格局。推进重组整合的方式,宏观上可能通过一些政策来引导行业集中度提升,例如加强产业规划,出台有导向性的行业政策,在日常监管中对一些落后产能、不合规企业进行淘汰。

重典治乱,平衡疫苗各方利益?

疫苗的监管方,分属药监与卫健两个部门。前者监管疫苗的生产质量和流通,后者监管预防接种环节。各方利益有时并行,有时难统一。

从生产到使用,一支疫苗需要经历生产厂、配送商、疾控机构、预防接种门诊等。但药监与卫健部门,在疫苗全过程监管中,未实现无缝对接。例如,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研究提到,药监部门无权对疾控机构、接种单位开展开展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督检查 ,依法也不掌握疾控机构的疫苗购销、分发情况,影响疫苗安全日常监管的效果。不过据地方疾控人员反映,目前实际操作中,地方药监局也会对疾控中心的疫苗进行日常监管。

4月24日的疫苗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即对此提出要求,完善疫苗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全链条管理;推进上市疫苗全过程可追溯。

即便是疫苗接种者与企业之间,利益有时也难以调和。比如,提高疫苗质量信息的透明度,能让公众加深了解;但很多疫苗企业并不这么想。

《疫苗管理法(草案)》中提到一点,批签发机构应当及时公布疫苗批签发结果,供公众查询。不过,只公布是否合格就足够了吗?是否应当公开疫苗批签发质量检测报告的详细数据?

在一次由行业协会组织、多家疫苗生产及流通企业参加的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座谈会上,《财经》记者了解到,答案并不统一,很多企业持否定态度,理由是民众对于检测结果认知度不高,容易造成误解。

4月2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对疫苗管理法草案二审稿进行分组审议时,仍有与会委员提出,如果能公示每批疫苗的批签发检测报告,消费者就能结合疫苗产品的性价比,作出最好的选择,因此建议增加批签发机构公布上市疫苗检验报告的内容,以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不能因为民众多数不了解,就不公开信息。”北京大学卫生法学教授王岳对《财经》记者分析,如果数据不涉及商业机密、知识产权保护等,就可以考虑公开;如果担心公众误解,可以标明检测方法并做解释,“想改变的话,总想得出方法”。

上述争论,只是疫苗管理法所涉各方利益难统一的一个缩影。

从生产到接种,疫苗行业的矛盾体现在各个环节。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研究显示,与普通药品市场拥有近百万家医疗卫生机构、40多万家社会药店作为买家的格局完全不同,疫苗终端市场形成事实上的买方行政垄断。一类苗由省级疾控招标采购;二类苗由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中采购,但现实仍是市县疾控机构提出品类和数量需求,过度行政化并未有本质改变。

这造成生产的疫苗无论数量多寡、品类如何,必须经由行政环节,才能抵达接种者手中。双方谈判地位严重不对等,扭曲了市场正常流通秩序。

这样的情况,既为权力寻租提供空间,又导致行政权力对疫苗价格畸形干预。而低价容易诱发生产环节投机取巧,以借此降低成本。

重典治乱,显然是应对问题的一个思路。疫苗管理法草案二审稿提出,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既提高罚款额度,增加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又完善惩罚性赔偿的规定,明确明知疫苗存在质量问题仍然销售、接种,造成受种者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种者或者其近亲属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要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上述不愿具名的疫苗企业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要解决疫苗行业的问题,不仅需要立法,还需要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共同努力,注意力不仅放在避免出问题上,还应关注如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以立法来应对行业问题,原因在于仅靠行政处罚难以实现作用,在目前的属地管理机制下,“罚着罚着就成朋友了”。王岳说,法律的严肃性并不只体现在处罚力度上,而是体现在不可豁免性上——没有人因为身份而获得豁免,这是很重要的。同时,应提倡社会治理的观念,除了行政处罚,还要借助法律与司法机关的力量,企业、行会引领行业秩序,公众力量提起公益诉讼,共同治理疫苗行业。

以行政手段整合行业,效果将如何?

疫苗生产企业的从业者们,正在密切关注着立法、文件、会议信息,不断更新的消息,让他们普遍认为整合重组必然会持续推进。

有研报直接断言,国家今年将全力推动疫苗行业重组整合。

《疫苗管理法(草案)》中提到,引导和鼓励疫苗生产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果能达到这个效果,当然是好的,很显然我们的疫苗存在企业规模不够大、市场占有率比较分散的现象。”王岳说。

上述疫苗企业负责人分析,生产企业数量减少,疫苗生产向大企业集中,便于落实国家的行业规划及政策,同时降低监管难度、提升监管效率,提升生产和质量的管理水平。一旦出现重大疫情,行业集中度高,便于调动资源应对疫情。

按照现有的立法、政策导向,上述人士判断,疫苗生产企业的数量会适当减少,形成以核心企业、骨干企业为主的格局。推进重组整合的方式,宏观上可能通过一些政策来引导行业集中度提升,微观上则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不过,兼并重组本身是市场行为,如何以行政手段推进?

上述疫苗企业负责人分析,在行业规划政策等方面,对疫苗生产企业提出具体要求,限定最低标准,提高门槛,若企业达不到,就要退出,走重组、并购、联合这条路。如果疫苗生产企业严重不合规,则要退出经营,这也是淘汰部分企业的一种方式。

《财经》记者了解到,亦有疫苗企业为《疫苗管理法(草案)》提出增加一款的建议。按草案内容,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对疫苗研制、生产、流通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负责,而具备疫苗生产能力则是必要条件。

但这一草案并未说清,一个拥有生产企业的疫苗集团,是不是可作为上市许可持有人。

企业等待着法律法规对疫苗集团的身份做明确的认定,其背后动因即在于集团化的趋势下,希望具体规则尽早明确。企业建议称,为进一步提高疫苗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疫苗行业重组整合目标,建议总体从“鼓励”和“制约”两个方向出台相应政策,让企业愿意走集团化的道路。

在一个准入门槛日益提高、越来越难以进入的行业,一旦企业数量减少,市场竞争结构必然随之改变。疫苗行业所追求的,除了保质保量供应,还应该有新疫苗的研发、创新。

疫苗行业的重组整合,是否会降低企业的创新动力,也成为外界担忧的问题。

以二类疫苗的现状为例,这些主要由民营企业供应的疫苗,有些已经低于业内公认的成本价,利润空间压缩,企业创新积极性降低,更多是通过低价优势获取市场份额。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研究认为,这构成了疫苗安全问题的产业基础。

为尽可能降低疫苗的对外依存度,中国多数疫苗已经能够自行生产,国产疫苗品种基本覆盖发达国家疫苗上市品种。但从研发投入来看,差距仍然存在,多数属于跟随式创新,相比于国外主流疫苗企业,研发投入仍低。

国外的疫苗市场格局或给中国以启发。在国外,葛兰素史克、赛诺菲、默沙东、辉瑞占据主流;但仍有很多中小型研发企业,有的在产品研发完成后自行投产,但更多的是在研发的某一阶段,把成果转让给这几家大公司。大公司在生产、质量管理、营销等方面的能力显然更强,这也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中小型企业可以从事研发,大公司进行量产以及商业化。

在上述疫苗企业负责人看来,这是一个好的互动局面,从社会分工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构。目前待重组整合的是生产端,而不是研发端,不必担忧对行业创新能力造成影响。

王岳告诉《财经》记者,只要疫苗领域存在市场竞争,无论企业数量是多是少,都会有创新,企业数量与创新能力关系不大。但从已有的制度来看,生产企业的实际考量在于如何降低成本以纳入被采购的范畴,制度上对疫苗创新的鼓励比较有限。

疫苗的创新,也受到法律制定者的关注。按照立法流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疫苗管理法草案二审稿进行分组审议,最新消息显示,二审稿增加规定,激励和支持疫苗研制和创新。


标签: 疫苗寡头整合

踩

路过 路过

相关资讯